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它被认为是继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它让城市越来越聪明,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医疗、汽车信息自动传感、智能交通等电影中的情景,都有望变成现实。
从酝酿到落地
智慧城市的创建步伐是快速的。记者全程跟踪了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感受颇多。从2012年12月3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和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方法程序,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申报。2013年1月29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召开,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据了解,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经过3到5年的创建期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组织评估将其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在资金方面,2013年1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800亿元的授信合同,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未来还将在这一领域大力引入社会资本。
属性、评价与升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指出,这次试点有很大部分属于生态新城改造和既有城市生态化改造。
智慧城市是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步棋。集约是指增强资源的集约力,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能源、空间资源都得到节约;智能是指使城镇智慧化、精细化、可视化,构建智能化的百姓生活场所;绿色是指实现对自然低冲击的发展,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低碳是指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他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好生态卫星城、绿色交通、污水处理与防灾减灾、安全供热、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和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建设、空气污染治理等重要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还对北京、上海建设生态卫星城提出了要求:可再生能源占20%以上,绿色建筑达到80%以上,生态多样性保持不变,绿色交通(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占60%以上,每半年的碳排放比一般城市低50%。
积极探索、实践
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用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目标,第一是让老百姓自己直接能感受到生活更加的便利、安全。第二是从政府的层面能够更加科学地决策,更加高效地管理,更加精细化地服务。第三是企业的角度,让公司感觉这是一个创业的地方,能够创造财富的。
垃圾、征地矛盾、能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等等问题都制约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进程,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有效应对这类问题。
针对华北地区持续的雾霾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表示,用智慧系统进行联合分析、现场监测、过程控制、预警预报,而且要系统地集成反映来解决PM2.5的问题,有多少是扬尘带来的,有多少是机动车排放的,有多少是暖洋洋的负离子供暖系统带来的,都应该有量,而且跟气候预报紧密结合。再如机动车管理问题,放任机动化就是小车放开、随便跑随便卖。要转向集约式的机动化,来引领集约式的城镇化。只有集约型的机动化,才有集约型的城镇化。
切忌盲目跟风
记者认为,智慧城市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在全国数百个城市一哄而上、争抢智慧城市的市场蛋糕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对这股建设热潮的冷思考。参与建设的地方政府应清醒地意识到,智慧城市的前景虽然很美好,但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还面临诸多难题,不能不顾城市自身实际盲目跟风。
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隐忧:其一,各地城市建设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层面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将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其二,缺乏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为不同城市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只建出一大批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其三,智慧城市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面临财政负担和融资压力。
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规划、地理环境特点等因素综合考量,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3-02-18,记者 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