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清退污染企业、控制人口规模、加快交通拥堵治理……这些话题都成为了今年北京市“两会”上的热点。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一把手”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读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新版北京市总体规划对每个区都明确了功能指向,并规划了发展规模的‘天花板’。”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介绍,新版总体规划明确了底线思维,由以往的扩张型规划改为减量型规划。
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规划将限制土地增长的规模,防止摊大饼式的发展。“今后城市的活动都要放在集中建设区内,在生态红线的范围内,要严格控制各类生产性活动。”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这一数字是北京根据水资源等数据测算出来的人口规模“天花板”。今年,北京将继续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小城镇和周边地区疏解,实现从源头上“以业控人”。
新版总体规划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分区进行了明确定位。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被定位为政治、文化功能区。“对于东、西城来说,未来将更强调‘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老城重组’。”黄艳强调说:“目前,东、西城的功能太庞杂,未来将主要定位政治和文化功能,进行疏解、迁移、转型。”
至2020年,北京市东城、西城区将疏解33万居住人口;至2017年年底,生产制造业企业将全部退出东、西城区。腾退调整后的空间将用于“补足城市短板”,如建设停车场、绿地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还可以带动名城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城市核心区的功能调整。“中心城区不仅要保护单个古建筑,还要推动对胡同肌理等整体保护。”黄艳介绍说,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指出,要让人们可以找到更多记忆中的老北京城。草案要求,今后5年,北京要严格控制旧城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好旧城“凸”字形城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等,努力恢复传统建筑色彩、街道对景、城市景观线。
中心城区“腾笼换鸟”,新城和周边地区则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接的重点区域。未来,通州、顺义、大兴、房山和昌平的平原部分,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这些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会不会重新走上摊大饼式的发展道路?“不会再出现摊大饼式发展。”黄艳坚定地表示。
早在2004年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通州就被确定为北京的3个重点新城之一,预留了行政办公用地,去年7月,通州被明确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通州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行政集中办公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将重点建设行政办公及与之配套的城市功能。黄艳说:“通州规划将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过多功能聚集,各类建设项目都要在集中建设区内进行;划定生态红线,建设大运河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运河国家公园、潮白河国家公园、顺义三河国家公园5个大公园,严控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出行需求,交通压力将会持续增长。拥有560余万辆机动车的北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治堵挑战。在限制小客车使用强度的同时,北京一直不断加大公交、地铁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双向”用力、疏堵结合。
黄艳表示,从通州到城市中心,每天有近20万人在路上。为解决巨大的交通压力,地铁7号线将东延至通州,并建设北京西站到副中心的市郊铁路,改造4条快速路,在东部区域健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据介绍,北京市将推进交通管理“一揽子”立法,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包括调整限购限行措施、停车综合整治、试点征收拥堵费等一系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同时,北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今年北京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确保两条新地铁线开工,推进15条在建地铁线路建设,并完成100项疏堵工程。2020年,北京将建成线路总长逾981公里的地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