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 刘广宇 李荣朋 刘瑞军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银行北方数据中心第二标段工程沉降变形缝处防水节点的施工方法。通过多方讨论,结合近年来的施工经验,该项目地下室外墙变形缝处理在原有的止水节点基础上,采用填充密封膏混合油麻等材料进行封堵,成功解决了施工中变形缝处的渗漏问题。
1 工程概况
中国农业银行北方数据中心第二标段工程分为A、B两区,地下2层,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157067.4㎡。其中A区三个单体A1楼、A2楼、A3楼,B区四个单体B1楼—B4楼,B区地下室连通,地上分开。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B1、B2楼间留设沉降变形缝。
2 工程做法及实施效果
根据设计要求,此变形缝处迎水面(即结构外墙外侧)铺贴两道耐根穿刺4mm厚沥青防水卷材,并在沉降变形缝处预留沉降伸缩量,结构墙对接墙体内预埋橡胶止水带,形成两道封闭防水。如下图1。
图1
现场按照该节点施工后,由于B1楼与B2楼(B2、B3、B4楼基础为一个整体)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比较明显,外墙防水卷材因结构沉降而造成破损,预埋橡胶止水带局部拉裂,造成沉降缝内大量漏水,无法形成有效的防水屏障。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工程项目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项目处理此节点的做法是:修补防水卷材或在变形缝两侧墙体边缘处将混凝土表面浮浆及杂物清理干净后,使用伸缩性能较好的橡胶止水条,粘贴在剔凿后的墙体上。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粘贴高性能橡胶止水条遇水膨胀后短期内确实能达到防水效果,但其抗拉性能仍然较差,若继续发生沉降变形,仍会使其发生渗水现象,且一旦发现渗水后,无法采取有效的后续修补措施。
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后,提出对施工方案进行改进。
3 改进方案及原理
本工程变形缝部位在原有的防水基础上,采取止水条结合密封膏混合油麻的形式进行该部位的防水施工。
(1)一道橡胶止水条贴紧原橡胶止水带,作为主要的防水屏障;
(2)紧跟其外侧填充密封膏混合油麻,作为第二道防水,且使其内部形成密实空间,在沉降缝发生微变形时,能够自我修复;
(3)在密封膏混合油麻的外侧填塞20mm厚的聚合物砂浆的保护层,并结合内部的密封膏混合油麻形成密闭空间,若后期继续发生沉降,当变形量过大造成渗漏时,可通过聚氨酯化学灌浆液进行注浆处理,能够简洁有效的处理变形缝处的渗漏。如下图2。
图2
沉降缝部位内墙依照原工程设计使用变形缝盖板,要求为单侧固定,如下图3。
图3
4 施工流程
迎水面:清理、剔凿原沉降缝止水带外侧→腻子型膨胀止水条紧密放置在止水带外侧→密封膏混合油麻填塞密实→聚合物砂浆填塞密实→铺贴平直型橡胶止水带。
背水面:清理、剔凿原沉降缝止水带内侧→腻子型膨胀止水条紧密放置在止水带内侧→密封膏混合油麻填塞密实→聚合物砂浆填塞密实→变形缝盖板。
5 施工要点
5.1 清理、剔凿原沉降缝止水带外侧
将原沉降缝止水带外侧表面的回填土、杂物、混凝土等清理、剔凿干净,目的是为了确保腻子型膨胀止水条可紧密的贴紧放置在原橡胶止水带外侧。
5.2 放置腻子型膨胀止水条
将腻子型膨胀止水条放置已经清理、剔凿干净的原橡胶止水带外侧贴紧并压实,尽量避免两者之间存在空隙。特别注意腻子型膨胀止水条需与变形缝等宽或略大于变形缝。
5.3 密封膏混合油麻填塞
将油麻与密封膏充分混合搅拌,塞入沉降缝内与腻子型膨胀止水条贴紧,通过多次挤压,使其密实。
5.4 聚合物砂浆填塞
由于沉降缝空间较小,使用木方为模板,逐步向木方与油麻之间灌入聚合物砂浆。砂浆达到终凝后,将木方取出。
5.5 铺贴平直型橡胶止水带
铺贴平直型橡胶止水带(采用专用胶粘贴在墙上),上铺尼龙布保护层(可在止水带表面复合或夹在中间),为使橡胶止水带的伸缩性能最大化,采用5×50扁钢压条,利用M6膨胀螺栓将止水带紧贴于外墙上,间距300mm布置。
6 实施效果
目前,由于地质因素以及设计造型新颖等原因,变形缝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变形缝处的防水节点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活动区域的防水施工工艺还不能很好的解决渗漏问题,需要不断的摸索、创新。
本工程B1、B2楼沉降变形缝处防水节点的施工,依照上述技术改进措施完成后,通过整个雨季的观察,未出现任何渗漏现象。且由于其内部防水构造形式等同于一个密封空间,即使结构出现沉降变形造成局部渗漏,仅需注入少量聚氨酯化学灌浆封堵裂缝,即可达到防水效果,使维护成本大为降低。无论从前期施工角度还是从后期维护角度看,改进后的变形缝防水处理技术都是可行的,有效的。